大河報·豫視頻記者于揚李玉坤
眼下,隨著河南各地市兩會落幕,今年的GDP增長目標也紛紛出爐。一組組預期目標數字,鼓舞人心、充滿希冀。而在目標數字的背后,則彰顯了河南各地政府的責任擔當、奮斗姿態,各地干部群眾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推動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定向好。
那么,如何把預期變成現實?如何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日前,大河報·豫視頻記者采訪了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崔理想。
生產總值增長,哪個地方目標最高?
單從GDP增長目標來看,目標相對較高的是南陽市,其預期目標為“保8%、爭9%”。其次,是周口市、新鄉市,預期目標為“增長7.5%以上”,而商丘市的目標是“增長7.5%左右”。
濮陽、漯河、三門峽、信陽的預期目標是“增長7%以上”;鄭州、開封、洛陽以及平頂山、鶴壁、焦作、許昌、濟源的目標一致,均是“增長7%”;駐馬店市的目標是“增長7%左右”,安陽市的預期目標是“增長6.5%”。
而如果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方面來比較,南陽市的目標比較靠前,為“增長11%左右”,新鄉市的目標為“增長9%以上”,濮陽市的目標是“增長9%”,平頂山的目標是“增長8.5%”。
“增長8%以上”的地市有鄭州、周口、信陽。而洛陽、開封、焦作、漯河、三門峽、商丘、許昌、濟源等地的目標是“增長8%”。鶴壁市的目標是“增長7.5%”,駐馬店市的目標為“增長7.5%左右”,安陽市的目標是“增長7%”。
此外,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對比來看,南陽的目標依然不低,為“增長17%左右”,其次是新鄉市,為“增長15%以上”。鄭州的目標為“增長15%”,信陽市是“增長12%以上”,平頂山、濟源的目標是“增長12%”。
漯河市的目標為“增長11%以上”,洛陽、開封、焦作、濮陽、許昌的目標是“增長11%”。鶴壁市的目標為“增長10.5%以上”,商丘市、三門峽市的目標為“增長10.5%”,周口市、安陽市的目標為“增長10%以上”,駐馬店市的目標是“增長10%”。
預期目標符合地方實際契合發展規律
崔理想說,從各地GDP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等主要預期目標數字看,呈現出地方政府立足實際、搶抓機遇的務實與決心。南陽計劃全年實施省市重點項目1000個以上、力爭投資突破4000億元,根據測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將達到11%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左右,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9%以上;這些預期目標,都位居全省首位。
再如“1+8”鄭州都市圈,鄭州作為核心、龍頭,擁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等諸多戰略機遇,經濟體量位居全省首位,而受新冠疫情、“7·20”雨災等多因素綜合影響,經濟恢復呈現“量大速不顯”的特征,因此GDP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等主要預期目標的設定,雖未像經濟體量一樣位居全省首位,但卻恰恰體現了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
“從河南各地GDP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等主要預期目標數字看,較之去年,預期目標的設定,并非盲目大幅變動,而是在合理區間范圍內,這十分契合‘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的內在要求。”崔理想說。
目標明確、藍圖繪就專家建議走好“六步棋”
雖然各地市經濟社會主要預期目標已明確、藍圖已繪就,有效提振了各行為主體推進經濟向好運行的發展信心,但如何把預期變成現實,還需要以切實可行的舉措、務實有效的行動來實現。對此,崔理想建議各地可走好“六步棋”。
一是要千方百計抓機遇蓄大勢。要在抓機遇過程中,聚力穩住或增強經濟增長態勢,加固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盤,防止預期目標大幅變動,進而沖擊企業等主體的信心及地方一流營商環境的打造。
二是要千方百計助實體保就業。要聚焦市場主體,持續落實好“萬人助萬企”等活動,確保各項紓困解難政策直達、精準、高效,切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內生動力,讓市場主體“好起來”。要聚焦重點人群,穩定和促進就業,增加其收入,提升其消費能力,進而實現保民生和拉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機統一。
三是要千方百計巧借力促協同。在深化改革開放中,更好融入都市圈、城市群、經濟區等載體,實現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和區域協同聯動發展,打造具有區域或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群。
四是要千方百計擴內需促消費。以消費群體具有消費能力為基礎,創新打造多元消費場景,持續激發消費活力潛力,成為實現投資與消費合力拉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更快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舉措。
五是要千方百計防風險筑底線。要把穩增長的一攬子經濟政策與改善民生的社會政策體系有機結合起來,切實發揮社會政策的兜底保障作用,穩就業、穩物價、保民生,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六是要千方百計抓落實出成效。要堅持項目為王、質量為要,項目建設快人一拍、勝人一籌,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要注重政策實施和項目建設的質量管理,堅持以評促建、以建促好。要強化責任擔當,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意識抓好政策落實、項目落地,全力做好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